当前的环保督查在全国正在有序开展。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花大价钱上马一套环保设施并不会成为太大的负担,但是对于数百万家中小企业说讲,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
首先讲讲环保整治行动以来取得的成绩。曾几何时,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给人都是暴发户的形象:街道上垃圾可见,尘土飞扬。随着国家对大气环境的整治,城市各种治霾神器出现,炮雾车、洒水车、清扫车来往于城市干道。不久,人们惊奇地发现,一个发达国家应有的现代文明城市身影渐渐清晰:变得整洁漂亮了。不管是国人还是外国人对于中国城市的称赞,除了“安全”还多了两个字:干净。我们不用再去羡慕日本、新加坡的干净街道,因为我们国家的城市也不差。
城市干净,河流也清澈多了。在南方,以前散发恶臭的水体,现在很多都清澈见底,鱼儿畅游。江河里面的鱼虾越来越多,也许再过几年,又可以呈现三十多年前,在乡下小河边,随便翻动一块石头都能抓到一堆小鱼的情景。这种水体环境,并不比欧洲的莱茵河差,甚至还要好。莱茵河的水,水色带着一种灰暗,而中国南方的河流普遍像一条碧绿、蜿蜒的丝带。
环境整治确实让整个环境面貌有很大的好转,但是并不能保证不久到来的冬天,雾霾天气会大大地减少。因为华北、华东地区的重工业密度还非常大,因为我们的汽油车消费每年增加两千多万辆,这些都有可能让雾霾出现。
中国环保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代价也不少。笔者想简单说说中小企业的苦恼。
环保整治行动如疾风骤雨,环保技术发展却不能一日千里。对于加大环境治理,广大中小企业在严厉的新环境法规面前,都会老老实实去做。但是,环保技术的发展并不是那样的成熟。笔者接触的一些中小企业主,有的对于环保的投入不少于千万,但是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老板投了数千万,比投生产设备的钱还多,排放指标仍不达标,这只能怪企业主吗?
环保技术是在进步,但进步没那么快。一个经营二三十年的中小企业,在所处的领域可能非常专业,但是涉及到环保处理却是门外汉。而在中国号称专业的环保公司呢?只能说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十年前,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还排在招商引资和发展地方经济之后,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不快。近五年来,国家动真格了,环保产业才真真正正走上快速发展道路。
几年的时间,就希望环保处理技术高度地成熟和稳定,是不现实的。正如每一位中国人都盼望中国的大飞机能早日翱翔天空,但是大飞机的立项、设计、研发和生产需要经历十几年的时间。如果中国人只花两年时间就造出了自己的大飞机,请问有多少人敢去乘坐呢?环保技术虽然比不大飞机制造的难度,但是也不是在市场上找一间环保公司就可以轻松解决。立一部法律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但是要达到法律要求的技术标准需要一定的时间。
环保技术扩散成本高。一位环保督管者说:“对于一些小企业的环保违法行为,他们罚得不想再罚了。国家的监管不能说不严格,COD在线监测仪实时监控。但是,仅仅靠高压督查的罚款和关停就能解决问题?”让这些中小企业去找上市的环保公司花数千万、上亿建一套环保处理设施是不切实际的。本应该共享的环保通用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各环保企业的商业机密,尽量藏着掖着,尽管这些所谓的技术并不成熟并不可靠并不低廉,就是很难分享。
环保违法与交通违法还不一样。交通违法之后,除了罚款,很多地方的交警部门组织违法的司机去学习交通规则,让这些司机以后不重犯。环保违法之后,涉事企业只能想办法去找所谓的专业环保公司来解决问题,至于这些专业环保公司有多专业,只能看企业的造化,老板的运气了。如果专业环保公司也解决不了,政府环保部门还会来再罚一次,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因为,事情没有像学习交通规则一样简单,政府只看结果,企业找不到方法。
如果一般环保处理的通用技术得到有效扩散,结果会好很多。中国当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有千条不好,但有一条好,那就是让诸如高大上的炼钢技术在全国得到极大的扩散,是一次全民工业化启蒙大运动。西方人肯定想不到,中国的农村人民公社的社办企业,居然都会生产钢铁,造发动机。技术的大扩散,才有了后来的中国农村经济奇迹,改革开放才有成功的技术基础。
笔者认识一位年近八十的老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曾经到过笔者的家乡小城市,坐火车坐了两天一夜,目的是给当地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无私传授经验与技术,当然是免费的。在八零后看来,这事听起来有点神圣与不可思议。这种事情还在发生着,在中国举世闻名的桥梁建设行业中,关于如何建造各种世界一流桥梁的技术,在各大建设集团中都能分享,这或许是中国桥梁行业成功的原因之一。
要解决环保技术的共享问题,需要政府帮忙。市场可以决定一切资源配置的“市场万能论”,在技术领域也不见得是真理。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市场也有信息不对称的时候。中小型生产企业并不能通过市场就一定能找到需要的环保技术。政府除了罚款与处罚,或可以组织力量编写一些真正通用可靠的环保处理技术供企业使用,甚至组织培训企业,教授环保处理的一般工作方法。同样的处理设施,运作不好,污水排放COD可能超过150,而运作良好,污水CDO浓度可以低于50排放,相差两倍。而氨氮的处理效果就更明显,可以从好几十,降到个位数的数值,远远低于排放上限。
环保设备的可靠性、耐用性也是一大问题。中国制造需要转型升级不是一句口号,环保设备领域最能体现、最有需求。环保污水处理一般情况下,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365天都需要连续运转的。而且,环保设备的工作环境也是比较差的,需要耐酸耐碱。有些国产设备使用寿命不长,可靠性不高,很多时候只能采购高价的进口、合资品牌。
环保处理的高费用也在拷问中国制造业的高成本。用水企业的环保需要采用生化法处理污水,这就需要使用大功率的鼓风机,一天不间断地运转,放假期间也不能过长地关停。一些企业的污水处理的电费已经达到企业生产电费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当前政府给企业减负,政府能不能给用于环保污水处理的电费一个优惠的价格呢?毕竟,企业用于环保的电费支出,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支出。某地的一个产业聚集地,都是小规模纳税人,账本都不规范,当地的税收只能从电费中加成收取。而这又是一个有污染的行业,一度电两块多钱,其中一块多是税,可以想象当地的企业有多么不情愿开动环保设备处理污水。
是否要搞完全无煤化?前不久,居然听到连小镇上的工业燃煤小锅炉都不允许使用了,不让烧煤,只能烧生物质颗料。虽然烧生物质成本比烧煤高50%,甚至高100%,那也好过烧天然气。国家下达的文件,只是让地级市城区周边不能保留工业燃煤中小锅炉,但是在国家全面的大气环境质量考核的压力之下,小城镇也不允许使用燃煤小锅炉。难道燃煤技术就没有技术提升的空间了吗?
笔者不知道说什么好,全国工业燃煤锅炉的污染总排放要远远小于全国汽车的污染总排放。大自然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中国人将环境容量给了消费性质的燃油汽车,而限制和砍掉工业生产的排放容量。这不是有意去工业化,但事实上,工业的污染已经被夸大,工业人已经被某种程度妖魔化,最后还不是去工业化?以后搞小工业越来越难了,谁就那么肯定,中国在工业领域一定产能过剩呢?十几二十年前,我们希望我们工厂密布,烟囱冒烟,经济发展。如今,人们对于锅炉竟如此拒绝,还是没有自信心,对技术的投入不够吧。
最后一个问题是,耗时的环评让企业投资三思而后行。从商的人都知道,投资的时间窗口不会很长,如果一个项目环评三五年不下来,投资也就失去意义了。当前环保的压力如此之大,若有过错,也是触犯法律的行为,民间投资率下降也不能说与国家法规一点关系都没有。
环评居然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事件露了一个脸。原来,有韩国人提出,韩国部署萨德导弹没有经过环评,需要环评之后才能进行,但是,一意孤行的美国人并没有放慢其玩火的行为。抛开这个事件的政治军事背景不谈,从技术上讲,环评是可以让一个项目一拖再拖。对我们来说,真希望韩国的那个环评可以拖上百年,但在美军看来,那个是可有可无的。国家有了严格的环保法,环评法规的重要性还那么大吗?
多年前,曾经看过一个报道:一位来义乌采购的欧洲商人感慨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欧洲的工商业非常繁荣发达,随着严格的环保法规实施,欧洲经济越来越没有活力。中国会不会慢慢变成现在的欧洲?看看现在的欧洲,太让人们失望了。严格的环保法规,高要求的福利,已经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间接约束。欧洲企业慢慢衰老,只能卖给中国人,更没有欧洲年轻人去创业。在这么多约束条件之下,年轻人宁可失业去领社保,也不愿意去打工,去创业,实业资本家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职业。中国人一向善于创造奇迹。欧洲人做不到的事,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却是有可能做到的,中国人能将高科技做成萝卜白菜价,通过全社会的努力,环保技术也应该能成熟到让每一家中小企业都做得到、用得到并且用得起。
华北的环保督查整治中,有超过2万家企业环保存在问题。这些企业是一关了之呢,还是一罚了之呢?如果是这个样子,中国将很有可能走向欧洲之路。看到新闻中不时有关台湾的经济诈骗犯报道,台湾在工业化的地区竞争中失利,一些人走上了不法之道。某地没有任何正当二三产业的县城,年轻人干嘛去了?赌博以及互联网诈骗。“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些环保问题企业固然有错,但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有恶意的,中国的环保技术不成熟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在中国,人民是理解政府,爱戴政府的。某地养殖产业污染到下游城市的生活用水水源,政府关停数千家大大小小的养殖场。人民很配合,没有怨言默默地改行谋生。中国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好的人民,最能顾全大局。
总之,在当前,环保是一大政治任务,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问题是事关千秋万代的事情。中国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中国人完全有足够的智慧达到这个目标。高度重视环保技术的投入、发展与扩散,让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能用上实惠的环保处理方案,环保才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间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