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鸡种业发展战略思考与建议

   2017-06-17

肉鸡种业是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保障我国肉鸡产业良性与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肉鸡种业存在白羽肉鸡无知识产权、黄羽肉鸡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未开展规范而常态的品种性能测定及地方鸡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从我国肉鸡产业的实际出发,建议未来我国肉鸡种业应强化地方鸡种资源保护和遗传检测、系统确定育种方向与技术指标、创建国家肉鸡育种核心场、稳步推进种鸡生产性能测定及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和品种改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促进我国肉鸡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肉鸡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肉鸡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在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改善膳食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国肉鸡业迅猛发展。目前我国肉鸡年出栏量为80亿只左右,鸡肉产量1400万吨左右,我国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肉鸡生产国;肉鸡业对我国畜牧业的贡献份额已近20%,直接与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达2000万人以上。

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跨越总是以畜禽良种更新为先导。在畜牧业经济中,品种的贡献率平均达40%以上。同样,我国肉鸡产业的巨大发展离不开肉鸡良种覆盖率的不断提升。我国肉鸡生产中利用的鸡种类型主要为快大型肉鸡和黄羽肉鸡。快大型肉鸡是指具有极快的早期增重速度,40日龄左右上市的白羽或红羽肉鸡,此类鸡种具有生长性能优异、产肉率高的特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国先后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引进爱拔益加(AA)、艾维茵(Avian)、红波罗(Redburo)、罗曼(Lohmann)、狄高(Tegal)等祖代肉鸡品系。大量优良肉鸡品种的引进为我国肉鸡产业的迅速崛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类鸡种目前依然全部依赖进口。黄羽肉鸡是指含有一定我国地方鸡种血缘的黄羽、麻羽等肉用型鸡种的统称,虽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产肉性能相对较低,但肉质风味较佳,符合我国人民消费习惯,是具有我国特色的肉鸡类型。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黄羽肉鸡育种在全国各地陆续兴起,利用我国肉质优良的地方鸡品种为素材,通过本品种选育或杂交育种,培育符合各地市场特点的黄羽肉鸡品种(配套系)。截止2014年,全国已有46个黄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这些品种(配套系)在我国黄羽肉鸡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黄羽肉鸡年出栏量已达40亿只左右,与快大型白羽肉鸡各占半壁江山。

从某种意义上讲,肉鸡产业的竞争,就是肉鸡种业的竞争。提升肉鸡种业发展水平,对于促进我国肉鸡产业健康、持久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肉鸡种业体系应由遗传资源保护、新品种培育、品种性能测定、良种繁育体系建立等组成。目前我国肉鸡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白羽肉鸡无知识产权,全部依赖从国外进口,不仅每年花费大量外汇,而且极易受到国外企业的控制,不利于我国肉鸡业的安全和持久发展;黄羽肉鸡品种虽然都为自行培育,但育种水平参差不齐,品种选育效率较低,生产性能水平有待提高,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完善;规范而常态的品种性能测定工作有待开展;科学而合理的地方鸡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尚不健全。因此,从我国肉鸡产业的实际出发,制定我国肉鸡种业发展战略十分必要。

1、肉鸡种业发展战略目标

组建国家肉鸡育种协作组,培植国家级肉鸡育种核心企业,集成我国育种技术、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源,在育种人才、育种技术和育种条件上全面提高。在黄羽肉鸡育种上,通过5~10年时间,积累一批育种遗传素材,培育一批新的品种(配套系),使我国黄羽肉鸡育种科学规范,生产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在白羽肉鸡育种上,通过15年左右的协同攻关,有步骤地实施国家快大型白羽肉鸡育种战略,建立起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竞争力强的肉鸡品种(配套系),早日结束种鸡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做到肉鸡育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育种、自主投入的市场育种目标。

2、我国肉鸡种业发展战略思路

以企业为主体,集合育种等学科专家协作攻关,由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育种企业联合开展现代肉鸡育种,全面提高肉鸡生产性能和育种水平,培植国家肉鸡育种的核心企业,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的肉鸡配套系,为肉鸡产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2.1调整与完善区域布局,进行可能的技术、资源联合与重组进行技术、资源联合与重组,重点发展大型育种公司和祖代鸡场,从当前的分散育种逐步向优势企业育种转变。将黄鸡育种企业从现在的110多家降低至20家左右,白羽肉鸡祖代场保持在20家左右。适度控制白羽肉鸡祖代鸡饲养数量,以饲养周期和生产性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改变当前饲养量大、供种率低的现象。满足常年均衡生产和供种需要,扶持大型种业公司的发展,在全国5个肉鸡主产区建立8~10个饲养父母代种鸡100万套以上的大型种业公司。

2.2启动白羽肉鸡育种,深化黄羽肉鸡育种,全面提升育种的技术水平育种技术进步是育种成败的关键。根据国情,在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等手段全面提高肉鸡育种技术水平的同时,重点支持部分育种企业在育种测定鸡舍等硬件条件上的提升,制定肉鸡育种测定环境和技术要求,实现遗传性能的快速提高。根据现有条件,尽快启动我国白羽肉鸡育种。

白羽肉鸡的育种从特色、适应性和饲料报酬等性能选育开始逐步走向平衡选育。利用国外进口品种(品系)和我国现有快长基因资源配套,经过中试,培育适合我国规模化生产的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力争到2020年自主培育品种在快大型白羽肉鸡中的饲养量达到30%以上。

继续开展黄羽肉鸡的育种工作,以充分利用地方鸡资源为主,突出适应性和风味等优势性状,重点加强在繁殖性能、产肉性能和饲料报酬等方面的提高;通过5~10年努力,形成我国黄羽肉鸡主要品种(配套系)5—10个,占黄羽肉鸡饲养量的85%以上;使快速型、中速型和慢速型黄羽肉鸡分别具有饲料转化率高、适合屠宰和肉质优异等优势,全面降低饲养成本和提高饲养效益。

2.3全面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肉鸡种业企业

重点发展肉鸡育种(祖代)和标准化养殖企业,力争90%以上的种源由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企业供应。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标准化肉鸡种业企业。到2020年,使规模化标准化肉鸡种业企业的比重提高15%~20%。

2.4全面提高肉鸡种业企业的疾病净化与控制水平通过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的结合,逐步做到肉鸡种业企业的防疫标准化,通过隔离、防疫、检测和其他综合措施,全面提高种业企业的种群健康水平,做到种苗无特定的传染性疾病。

3、我国肉鸡种业发展战略重点

3.1强化地方鸡种资源保护和遗传监测工作

进一步强化地方鸡种遗传资源保护工作,落实与完善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的管理与技术规范,不断加大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的硬件投入,加快推进我国地方鸡遗传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长期而有效地开展遗传监测、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科学确定各个品种资源的育种和利用方向。

3.2系统确定育种方向和制定育种规划

由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牵头,组织全国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及生产企业专家,充分调研,集思广益,统一思想,确定育种方向。同时,要制定一个长期规划和近期的关键工作。只有长期坚持一个方向进行选育,才能培育出生产所需要的品种。规划的内容应包括基本的育种方向、育种的基本素材性能及来源、合理的育种技术路线、适度的育种群测定规模、采用的育种技术手段等,采用边育种边利用的方法来消化部分投入,逐步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3.3加强种禽进(出)口的审批与管理工作

优秀基因是育种的物质基础。为保障我国肉鸡种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应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种鸡的进(出)口审批与管理工作。优秀种鸡的引进有助于丰富育种素材、加快育种进程,提升优良种鸡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种鸡的引进应与肉鸡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既要保证种鸡质量,又要避免盲目引进。继续长期而有效地实行种鸡进口审批制度,跟踪评价引进种禽的生产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引进种禽。同时,要加强地方鸡种遗传资源监管和出口审核,逐步完善遗传保护名录,防止资源流失。

3.4稳步推进种鸡生产性能测定工作

生产陛能测定是种鸡选育的基础,是提升种鸡质量的重要手段。鼓励和支持种鸡场根据选育计划的要求,制定生产性能测定方案,系统地测定与记录种鸡生产性能指标,确保测定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省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逐步将生产陛能测定结果作为原种场和祖代场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的重要参照依据,中央和地方扶持种鸡场发展的政策或资金要向生产眭能测定工作开展较好的种鸡场倾斜。国家或省级生产陛能测定中心(站)要发挥设备、技术优势,有计划地开展集中测定,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3.5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和品种改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白羽肉鸡生产中良种繁育体系比较完善,但黄羽肉鸡生产中还未真正形成原种场一扩繁场一商品场的格局;同时,多数黄羽肉鸡原种场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多品种混杂、代次混乱。各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制定种禽场建设标准,适当提高准入门槛。要规定种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不同级别层次的种禽场严格区别生产经营范围,按不同代次分曾祖代场(含原种场)、祖代场和父母代场;种畜场分原种场(选育)、一级扩繁场(纯繁)和二级扩繁场(杂交),种禽场属于配套系范畴的,可参照种禽场发放。生产经营许可证所列种禽,应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中的品种名称相一致。以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为技术依托,发挥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责能,建立健全良种推广技术服务体系,继续组织开展基层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操作技能。

4、保障机制

4.1组织实施方法

在农业部畜牧业司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加强集成,与国家其他科技计划、产业发展计划有机衔接。

在主管部门和首席专家统一领导下,实行专家(育种和疫病控制等)与企业自愿结合组成的8~10个执行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大型育种企业及育种、禽病控制等多名专家组成,竞争承担种业项目。

申报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育种基础、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完善的育种设施;具有较强的育种投入能力;自主培育的黄羽肉鸡品种(配套系)已经通过国家级审定,且性能优越、推广应用面广。建立和完善以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为核心的运行机制,逐步建设以家禽育种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育种创新体系。

项目的考核采用以育种的遗传进展为主要目标,通过性能测定,确定育种成绩,可给予各个执行小组一定的启动经费,经过两个世代育种后在企业推广的品种(配套系)进行抽样测定,按照制定的考核项目确定优选小组。

采用研究单位、教学单位与相关肉鸡育种和生产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联合育种,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通过强强联合壮大育种企业的实力,加快技术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我国原有的和引进的遗传资源,研究开发能适应我国市场需要的产品,提高我国家禽育种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对于可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要完成品系的建立,使其可以与其他计划衔接或被禽类育种企业采用。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自主研究开发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引进国际高水平的一流人才,高起点地发展高技术,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4.2管理机制创新

肉鸡种业项目涉及多学科、多层次、多部门的协同研究内容,需要科研、教学和企业部门集成攻关,同时需要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以及产业和科技部门的协同。因此,该项目的实施由科技部门和产业部门牵头,组织研究单位、高校和行业优势企业联合攻关。在管理机制的刨新上,主要突出建设以肉鸡育种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肉鸡育种公司。

4.2.1加强自主创新,为自主肉鸡品种选育提供有效科技支撑基于我国的生产条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鸡新品种。通过项目支持,培养育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强化新品种培育、扩繁、示范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健全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的肉鸡育种技术和良种产业化创新体系,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肉鸡品种国产化的进程。

4.2.2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建立全国肉鸡育种科研协作网联合全国力量形成肉鸡育种全国协作组,利用共同攻关的成果,采用研究单位、教学单位与相关肉鸡育种和生产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联合育种,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由研究、教学单位和育种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提出育种目标,制订育种计划,由国家重点肉鸡育种企业具体实施,肉鸡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产业化示范推广。科研攻关以专家为技术主体,以企业为实施基地,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发优势,实现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间的产学研相互融合。

项目的实施做到国家、部门、地方三力合一,人才、技术、资金高度集成;研究、开发同步进行。项目各课题有机结合、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对课题实行目标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优存劣汰、滚动支持,确保计划顺利完成。

5、我国肉鸡种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5.1政策措施

肉鸡种业是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须充分认识肉鸡种业对于保障我国肉鸡产业良性与安全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肉鸡种业发展又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公益性的系统工程。农牧、科技、发展、财政、金融、土地等相关职能部门须站在战略高度,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协调与组织领导,将肉鸡种业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加大政策和公共支持力度,在用地、融资、税费等政策上给予倾斜与支持。重点扶持资源场、原种场和推广服务机构建设;保障种鸡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与引导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各级制种企业、良种推广服务站的形式,逐步形成肉种鸡生产经营多元投资机制与市场运行体系,加快优良肉鸡新品种的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

5.2主要任务

5.2.1地方鸡遗传资源的测定与评价

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开展肉(兼)用型地方鸡遗传资源的遗传评估,包括生产性能测定、分子测定和独特性状评价,确定各品种资源的利用方向。

5.2.2确定育种方向与技术指标

快速型黄羽肉鸡配套系:开展繁殖性能、早期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饲养成活率及胸腿肌率等性状的选育。性能要求:种鸡入舍母鸡66周龄生产合格苗鸡数156只以上,商品代肉鸡49日龄平均体重1800g以上,饲料转化率2.1:1以内;饲养成活率96%以上,胸腿肌率39%以上。

中速型和慢速型黄羽肉鸡配套系:重点开展繁殖性、群体均匀度等性状的选育;同时,强化性成熟、肉质性状选择,从品种(配套系)的内涵上体现优质肉鸡的经济价值。性能要求:种鸡入舍母鸡66周龄生产合格苗鸡数145只以上,商品代肉鸡上市时的群体均匀度在85%以上。

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开展繁殖性能、早期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及适应性等性状的选育。性能要求:种鸡入舍母鸡66周龄生产合格苗鸡数160只以上,商品代肉鸡42日龄平均体重2000g以上,饲料转化率1.9:1以内,饲养成活率在95%以上。

5.2.3创建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

根据全国肉鸡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和发展规划,采用企业申报、省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方式,创建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包括快速型、中速型和慢速型黄羽肉鸡和快大型白羽肉鸡核心育种场。

5.2.4制定肉鸡遗传改良技术标准

地方鸡遗传资源测定与评价技术规程:针对我国遗传资源特点和优质肉鸡消费特点,制定地方鸡遗传资源测定标准,测定内容包括产肉性能、繁殖性能、体型结构、特殊性能等,特别是关系到我国黄羽肉鸡市场特点的性成熟、肉质等性状。

肉鸡选育技术规程:规范肉鸡选育中的选种率、选种日龄、选种程序以及各性状选择的权重分配等,可由各个企业自行制定,也可统一制定。肉鸡、种鸡测定技术规程:性能测定准确和规范是选种准确最基本的前提。测定技术规程包括育成(雏)期、繁殖期饲养规程,体重、产蛋数、蛋重、孵化、性发育等的测定技术规范。各个企业测定方法相对一致,可较好地促进育种遗传进展和育种技术的进步。

育种测定设备条件的技术规程:制订肉鸡育种场相关设计和建设规范。在鸡舍环境控制、饲养设备、测定设备等方面最大程度地满足鸡生长发育的需要,充分表现遗传潜力。

育种场疾病净化技术规程:要求所有育种企业最大程度地关注育种鸡群的健康。只有净化好的鸡群才能取得最大的遗传进展。制订包括鸡白痢、禽白血病和败血支原体病等垂直传播性疾病的净化技术规程并实施。在兽医部门的协助下,育种场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并作为考核育种场的主要标准之一。

5.2.5开展现有品种(配套系)的持续选育,进一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持续开展已经通过国家审定的黄羽肉鸡品种(配套系)的选育,全面提高生产性能,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发挥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与各级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加强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5.2.6建成肉鸡育种与性能测定数据库

通过测定数据的分析与集成,建成国家肉鸡遗传改良数据库,包括地方鸡遗传资源数据库、肉鸡育种素材数据库、国家级审定配套系数据库和国家肉鸡育种核心场数据库。

5.2.7开展常态化的肉鸡生产性能测定

充分利用国家生产性能测定站和家禽检测中心的现有条件,对通过国家审定且生产应用量大的新品种(配套系)肉鸡开展两年一次的定期测定,并公布测定数据。测定的数据可作为遴选和淘汰国家肉鸡育种核心企业的重要依据。 

 

反对 0举报收藏 0
相关基础行情
推荐基础行情
点击排行
 |  释疑问答  |  收费会员好处  |  收费会员  |  服务对比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RSS订阅  |